音乐与心理健康


时间:2011-03-31  阅读:0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形式。音乐除具有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促进个性发展等功能外,还具有独特的心理治疗功能。古人早就有“以自然之声养自然之道”的名言。

当代医学研究发现,音乐可调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胃肠系统和瞳孔等方面的变化,并且可调节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消除外界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状态”。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作用,并能与细胞共振,按摩细胞,使人感到清心神爽。如凯利金的萨克斯曲《回家》、贝多芬的《月光奏鸣》、舒伯特的《小夜曲》、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意境深远,能让人从感伤中解脱出来,变得心情畅然兴奋,且充满自信。特别对那些患有不同心理疾患的人大有益处。

中国医学很早就注意到了五音与人体的关系。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人体五脏(脾、肺、肝、心、肾)的五志(思、忧、怒、喜、恐)有机地结合起来。《金匮真言论篇》就说明了五音与五行说的关系。即宫属土,通于脾;商属金,通于肺;角属木,通于肝;徵属火,通于心;羽属水,通于肾。每种声音都象征着五脏的一定特性。这种结合五音通五行,对五脏起不同的影响,事实上指出了音乐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孔子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能弹善唱的音乐家。他高度关注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主张音乐以“中声为节”,也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提倡以尽善尽美的音乐达到“正心”、“修身”的目的。

白居易在《听弹古渌水》一诗中写道:“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阴下,竟日有馀清。”一曲《古渌水》使诗人心平气和,整天都有好心情。诗人在《五弦琴》一诗中写有“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商羽。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那些“坐客”的心理、行为,已经随着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聆听音乐,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古典的、西洋的还是民族的,只要将自己溶于音乐的海洋之中,我们就可以调心、调息、入静、放松、联想,在调养身心的同时,进一步摆脱抑郁、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增强自信、乐观、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