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肖邦


时间:2010-04-16  阅读:48

什么是肖邦音乐的本质?如何阐释肖邦音乐的精神内涵?肖邦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本源是什么?

2010年4月16日上午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举办的《听夜曲品萧邦悟人生——纪念伟大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萧邦诞生200周年——赵晓生钢琴独奏专题音乐会》带给我们的不仅有独特的启示,有灵魂深处地感动,更有深深地思索。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赵晓生教授已经数次来到过我院进行专题讲座,每一次赵先生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这一次,他更是带着自己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着自己对肖邦音乐的独到的见解和深入本质的研究,从肖邦的生活环境谈到他作品中的精神对应,为肖邦的作品风格找到合理的精神解读切入点,给我们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肖邦坎坷的人生经历,深刻的精神内涵,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肖邦音乐的悲剧性的本质。

本次讲座—音乐会围绕贯穿肖邦一生的创作类型——夜曲展开。较之他一生中的其他作品,夜曲没有玛祖卡波兰舞曲的外话,也不如叙事曲的内向。单能够表达肖邦要对世界所说的一切,肖邦的名字和夜曲可以说是同义词,他用夜曲诉说他内心最隐秘的东西,通过夜曲,我们可以反观肖邦的人生,并延伸到他作品中的各个门类。

赵教授指出:肖邦的夜曲可以根据其人生经历将夜曲划分为三个乐章

1、从波兰到巴黎,康斯坦娅是他第一个人生乐章的主题,作品以“6”拍子为中心的节奏特点,代表作品有《e小调夜曲》《#c小调夜曲》《降b小调夜曲》《降E大调夜曲》《#F大调夜曲》《降D大调夜曲》六首作品;

2、第二人生乐章表达肖邦的亡国之苦,赵教授为这个阶段命名为“哈姆雷特”,代表作品有《B大调夜曲》《g小调夜曲》《c小调夜曲》三首作品;

3、第三人生乐章命名为“乔治·桑”,作品中运用大量的葬礼的节奏表现他们思想的复杂,情绪的悲剧化,“乔治·桑”即是他创作的源泉,也是其死亡的推动者。此阶段的代表作品是《#f小调夜曲》《降E大调夜曲》《B大调夜曲》。

他特别强调了肖邦夜曲的重要性所在,首先夜曲在肖邦的创作里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夜曲,钢琴这件乐器在他的夜曲中成为“美丽的乐器”;第二,夜曲是肖邦的“音乐日记”,表达了他内心最隐秘的情愫;第三,夜曲的创作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贯穿始终;第四,通过夜曲可以研究他同时期的各门类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到肖邦对钢琴音乐的音响、和声、节奏、组织等方面的全面贡献。

赵晓生教授在讲解的过程中分别演奏了三组共十二首肖邦夜曲,他的演奏细腻深沉,磅礴大气。既有意大利美声的优美音色,又有交响乐般的浓重色彩;既充满着深刻孤独的内省、忧郁愤懑的情感,又饱含着肖邦音乐真正的激情所在—-“哈姆雷特”的复仇般的激烈跌宕,狂风暴雨般地情感宣泄。

赵晓生教授的演奏让听众对肖邦夜曲有了崭新的认识,他不再是那个孱弱多病的肖邦,他是外表柔弱,内心强悍,充满男性气概的肖邦。他的演奏细腻独到,将肖邦不同的版本加以整理,在演奏中的“加花”处理令人耳目一新,又不觉得突兀,自有浑然天成的神韵。他在演奏中非常强调肖邦音乐的复调因素,将肖邦夜曲中的隐伏的内部线条,持续的核心因素,复合的节奏组织,精细的和声张力,宽阔的音响构造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我们面前展示出肖邦音乐的建筑般的精细构造,在这精美的建筑中所蕴含的如诗的气质和戏剧的激情。

赵晓生教授以专题音乐会的形式,从讲解到亲自演奏,使听众不仅在理论上有了理性的认识和提高,也从感性上直接体验到了肖邦音乐美的实质。整场音乐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美地体现了肖邦夜曲的美和无与伦比的魅力。不仅为我们认识肖邦的音乐创作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窗口,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要对音乐有本质的认识和诠释,就一定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学术素养,强大的文献支持及有创新的学术探索。

赵晓生教授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我们期待着赵晓生教授在我院的《乐府讲坛》系列学术活动中继续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撰稿:邓捷、柳琳 图片:马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