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卉老师公开课—钢琴教学中多声思维的训练


时间:2011-06-02  阅读:47

陈卉老师公开课—钢琴教学中多声思维的训练

        2011年5月31日下午4:30分,音乐教育系专业公开课系列教学活动—《钢琴教学中多声思维的训练》在一号教学楼多功能演奏厅成功举行。本期公开课由我系青年教师陈卉老师主讲。她的讲座内容针对性强,主题鲜明,形式活泼,课堂组织紧凑,内容具有独创性,使在座的师生均感到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陈卉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注意低声部,对和声的忽略等问题进行了有效地分析和训练。她首先讲解了多声思维的概念,并指出钢琴音乐艺术的多声性是包括复调在内的一切非单声部的丰富的织体和多样化的音乐组织形态。接着她强调了在教学中培养多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本讲座的重点是怎样进行多声思维的训练,陈卉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一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结构意识和分析能力。在学习每一首乐曲时,要熟知这首乐曲的框架结构,找出乐曲的段落、高点、以及乐句进行的方向。由大二学生蒋晓梦演奏了肖邦的练习曲op.10 no.9以及李斯特的《爱之梦第三首》,并通过演示指出其中的多声性,如肖邦练习曲左手伴奏音型的隐伏旋律以及固定低音,重视左手的声部,使得乐曲层次清晰。二是培养学生的多声审美听觉。培养多声审美听觉,对于洞察多层次的音乐结构,使演奏音响立体化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重视和声,由大一学生刘雨霖演奏《巴蜀之画》组曲中的《晨歌》、《空谷回声》、《抒情小曲》,分别指出了其中的和声进行在乐曲中的重要性。其次,要注意倾听低音声部,因为在低音中往往会隐含着一些有意义的或长或短的句子。由大一学生刘雨霖演奏《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2》加以说明。

最后,陈卉老师用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作为本次公开课的总结,也是她论述内容的精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地说明了在艺术的二度创作中,要深入地挖掘作品的结构,体味其中的内涵,要善于用多声思维去分析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更好地演绎音乐。                                                                  

 此次公开课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陈卉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尝试解决钢琴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抓住了问题的重心所在,其学术探索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文 邓捷  图 何璐莹)